天才悲歌!20岁进NBA,25岁遭淘汰,一生谎言缠身。
来源:24直播网2025-04-01 01:35:00他是《消失的天才》系列中最令人心痛的天才之一。他的故事并非线性的叙述,而像是一块多次被折射的棱镜,每一面都映照出不同的他。从父亲的缺席、母亲的欺骗,到球探们伪造的报告、品牌方打造的虚假人设,再到商业联盟为他虚构的篮球梦想,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一个天才的24种人格。他成为了矛盾的集合体,迷失在自我之中,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他的名字是约什-杰克逊。
在97年的密歇根州南菲尔德,约什-杰克逊降生在一个破旧的政府救济房里,墙上贴满了迈克尔·乔丹的海报,但他自记事起就未曾见过自己的父亲。母亲阿普丽尔虽曾是田径明星,却因生活所迫且不愿从事体力劳动,不得不走上不法之路,时常身陷囹圄。杰克逊人生中的第一双篮球鞋,竟是缓刑官赠予的“礼物”,这仿佛预示着他的运动天赋是母亲“偷来”的“赃物”,而篮球则成了他洗刷命运的救命稻草。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母亲的“救赎”之路也成为了杰克逊的噩梦之源。为了改变命运,阿普丽尔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杰克逊身上,将他带至球场进行魔鬼般的训练。当球场熄灯后,她又在路灯下督促儿子练习脚步。即便杰克逊已疲惫不堪,速率明显下降,阿普丽尔仍不放过他,以蹲监狱的恐吓威胁着他。
“难道你希望像我一样身陷囹圄吗?”这种近乎于压迫式的教导让杰克逊渐渐扭曲了对篮球的喜爱。原本应该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在母亲的压迫下成为阴影,这为他日后对篮球复杂的情感埋下了伏笔。
除了特训带来的压力,杰克逊还缺乏“安全感”。阿普丽尔的麻烦不断,他们只能频繁搬家以躲避债务和处罚。在杰克逊进入大学前的15年里,他们辗转4座城市、转学8所学校。这样的生活让杰克逊深感孤独与无助。“朋友?”他自问,“在这个环境下,我还有朋友吗?”
然而,尽管生活如此艰难,杰克逊的篮球天赋仍旧耀眼。14岁时便引起了一些球探的关注。但这些人为了挖掘他的价值、谋取更多利益,开始大肆吹嘘和炒作他。他们夸大其词地描述杰克逊拥有“杜兰特的骨架+威少的引擎”,却隐瞒了他在情绪管理上的不足;耐克品牌为杰克逊打造了“左手魔术师”的人设,然而事实上他惯用的却是右手;训练师则故意让他在庆祝时对着镜头捶胸嘶吼,营造出一种超级球星的气场,但私下里杰克逊却是一位酷爱抽象画的艺术家。
在这样的商业包装下,杰克逊成为了全美第一高中生并顺利升入大学。凭借出色的表现他在NBA选秀中以第四顺位被太阳队选中。然而当时他还只是个思想不成熟的孩子缺乏父母的指导和陪伴导致他在面对商业包装时信以为真渐渐地失去了自我。
进入NBA后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他拒绝调整投篮动作因为他相信“耐克说左手是我的商标”。因此他的进攻效率始终无法达到及格线而原本引以为傲的防守也因天赋优势和明星待遇消失而变得脆弱不堪毫无纪律可言。这些问题的累积使得他在球场上愈发不适应与焦虑加深内心的不安导致他更加分裂和狂躁场外的麻烦也接踵而至。
就在此时以他名义成立的基金会因母亲挪用公款而陷入官司之中同时他的学生时代成绩也被查出存在作弊行为。这些被戳破的谎言让他倍感压抑与狂躁引发了一系列场外事件。有一次他因非法闯入前女友家而被警察逮捕家中警察发现满墙都是他临摹的《呐喊》画中人的瞳孔竟被画成篮球仿佛暗示着他内心的挣扎与迷茫。
在NBA的多支球队中杰克逊始终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一次的转移都像是一次试图擦去棱镜上的污渍但却只能照出他内心的焦虑与困惑。到了22年夏天杰克逊已经流落到发展联盟虽然场均能得到21分但尴尬的是他并未得到任何NBA球队的召唤仿佛被遗忘在了篮球世界的边缘地带。
“我身体里有24个约什-杰克逊但他们需要的是第25个。”他在推特小号上无助地写道这似乎是他对自我身份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渴望的写照。尽管杰克逊的行为有时令人不齿但他的家庭遭遇和经历却让人深感同情篮球工业催生出许多
火箭新星,离队之时?不问战绩。
杜兰特扭伤,39分赛季横扫!无需再战!